文章

羞辱與威脅耶穌與穆罕默德,兩種不同反應

分類:文章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James M. Arlandson

若你要發起新宗教運動、甚至開展全新宗教,我敢說,你肯定會受辱;那些安於現狀的人可能會威脅你性命。然而你會如何反應?忍耐接受?我行我素?或是還以顏色?反唇相譏,以聰明擊敗對手?

或者你有更激烈反應,槍斃羞辱你的人?派追隨者夜半暗殺反對者?

世界兩大宗教始創人都曾遭譏諷,甚至有生命危險;雖然耶穌與穆罕默德有時反應相同(忍耐接受,對嘲諷充耳不聞),但說到底,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怎麼不同呢?

穆罕默德

且按時序看穆罕默德的反應。公元622年,他從麥加移居麥地那後,軍事勢力開始壯大,可謂完全暴力掛帥。

本章關於穆罕默德的部份,乃〈穆罕默德的死詩人社〉(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dead_poets.htm,附古蘭經文佐證)及〈穆罕默德與猶太人〉(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jews.htm) 兩篇文章概要,皆有答覆穆斯林對本章所提的暴行的辯護。

白德爾之役 (Battle of Badr,公元624) 之後

白德爾之役發生在麥地那以西70至80里商旅通道的白德爾井旁,此通道連接敘利亞王道;據說在此役裡,320穆斯林戰勝1,000麥加人。這時候,穆罕默德的軍事力量穩固,足以採取以下迫害行動不怕報復。

(1) 穆罕默德遷居之前,常常在大會上邀請麥加人信安拉,又誦讀古蘭經,警告說凡嘲笑先知的,必受真主懲罰。一位名為Al-Nadr bin al-Harith的麥加人在穆罕默德講道後,會起來講述波斯眾王與眾英雄事蹟,並說:「穆罕默德的故事準沒我的動聽,他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都是如我的一樣是抄襲的。」穆罕默德說話時,Al-Nadr偶爾會打岔,直至先知叫他安靜。

後來穆罕默德的軍隊在白德爾之役襲擊商團,Al-Nadr加入麥加軍隊騎馬北上作戰;這位信奉多神的說故事能手被俘往麥地那後,穆罕默德的堂弟並女婿阿里(Ali)奉命把他斬首。被虜到麥地那的人後來都讓其部落贖回,惟有Al-Nadr與另一人遭處決,因二人曾寫詩述事批評穆罕默德。

資料來源:Ibn Ishaq, The Life of Muhammad,翻譯A. Guillaume, (Oxford UP, 1955, 2004) ,136頁 (阿拉伯原著頁數:191-92); 163 / 236; 181 / 262; 308 / 458。雖然今天聲譽好的歷史學者對Ibn Ishaq的著作的歷史次序或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些不同意,但都認為這是好的早期伊斯蘭史料。

(2) Uqba bin Abu Muayt的故事也類似。他也曾在麥加嘲諷穆罕默德,寫文章罵他;後來也在白德爾之役被俘、後遭處決。臨死時,Uqba極度痛苦地喊:「穆罕默德啊,這樣誰來照顧我的孩子?」先知冷冷回道:「火獄。」然後跟隨者就把Uqba的喉嚨割斷了。

資料來源:Bukhari, Spoils of War; Muslim nos. 4421, 4422, and 4424; Ibn Ishaq,308 / 458頁。布哈里(Bukhari)和穆斯林(Muslim)都是聖訓 (古蘭經外穆罕默德言行錄)的可靠搜集者和編撰者。Ibn Ishaq的記載稱,穆罕默德曾在墓前嘲笑他們。

(3) Asma bint Marwan是女詩人,其部落信奉異教,她丈夫名叫Yazid b. Zayd。她曾寫詩批評麥地那異教徒竟然聽信一位陌生人(穆罕默德)的話,不主動攻擊他。大概在624年3月,那位領受安拉啟示的先知聽見這話,就說:「誰替我剷除Marwan的女兒?」Marwan丈夫部落裡其中一人自願行動,當夜潛入她家。Marwan有五個兒女,最小的一個和她一起睡,刺客趁她睡著時走近,輕輕抱走孩子,一劍刺死她。

資料來源:Ibn Ishaq,675-76 / 995-96頁

(4) 麥地那一位百歲老人Abu Afak,其部落拜Manat神 (儘管他也許曾是猶太教徒) ,他寫詩諷刺穆罕默德以宗教戒持如「允許」和「禁止」來分裂麥地那眾部族,並說自己的部落先祖勢力強大可以移山,不怕這位外來者(穆罕默德)。白德爾之役前,穆罕默德姑且不理Abu Afak,但戰後,大概在624年4月,先知問:「誰來替我處理這個無賴?」當夜,Salim b. Umayr「就去殺死他」。

資料來源:Ibn Ishaq 675 / 995頁

(5) 穆罕默德不僅刺殺個別人士,更迫令部族大規模遷離。624年4月 (也可能是5、6月) ,穆罕默德驅逐猶太Qaynuqa部族。當時穆斯林移民剛從工商城巿(麥加)遷進農業城鎖(麥地那),生活貧困;穆斯林移民多以工藝為業,但當地巿場主要由Qaynuqa部族操控。雖然先知的動機不清楚,但無論如何,他向當地猶太人開戰。猶太人退守營壘,穆罕默德軍隊圍困他們15天。穆罕默德令猶太人在三天內收取欠債然後離開麥地那,並留下謀生工具。至於後來穆斯林移民是否填補了猶太人工匠的空缺,則不得而知。只知道Qaynuqa部族後來北上至Wadi'l-Qura與另一猶太社群會合,一個月後離開,再到敘利亞。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Muslim no. 4364; 兩位編撰者均提及Qaynuqa部族違反條約,但其他資料有別的說法。見拙著"Muhammad and the Jews"詳見上述網頁;Ibn Ishaq 263頁 / 阿拉伯原著頁388、363 / 545; Tabari,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ty,翻譯M. V. McDonald,卷7 (SUNYP, 1987), 85-87 / 1359-62。雖然今天聲譽好的歷史學者對Tabari的著作的歷史次序或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些不同意,但都認為這是好的早期伊斯蘭史料。

(6) Kab bin al-Ashraf (父親為異教徒,母親為猶太人) 聽聞穆斯林在白德爾戰役大勝,覺得非常反感,他認為穆罕默德是到麥地那製造麻煩與分裂的外來者。Kab很會寫詩,在白德爾戰役後,他往訪麥加,白德爾是必經之地,他就順道停留視察情況。Kab到麥加後,寫詩哀悼麥加已死,此詩廣泛留傳。那麼,他有甚麼下場呢?穆罕默德史學家Tabari稱,624年5月有五個穆罕默德夜間突襲Kab,割下他的頭臚帶給穆罕默德。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http://www.usc.edu/dept/MSA/fundamentals/hadithsunnah/bukhari/052.sbt.html#004.052.270);http://www.usc.edu/dept/MSA/fundamentals/hadithsunnah/bukhari/052.sbt.html#004.052.271和http://www.usc.edu/dept/MSA/fundamentals/hadithsunnah/bukhari/059.sbt.html#005.059.369展示穆罕默德允許他的暗殺者說任何話,即是說謊;Muslim no. 4436; Ibn Ishaq 364-69 / 548-53; Tabari,卷7,94-98頁/ 1368-73.

(7) 624年9月,猶太商人Ibn Sunayna步Kab後塵也遭刺殺。穆罕默德召聚五名殺手說:「見任何猶太人就殺。」沒多久,Muhayyisa b. Masud就殺死Ibn Sunayna,只因他是猶太人。

資料來源:Ibn Ishaq 369 / 534頁

白德爾戰役(公元625)

625年3月的白德爾戰役,穆斯林戰敗,穆罕默德感到刺痛。他和他的穆斯林社群損失聲望,但群體並未因此崩潰,反而很快復元增長。

(8) 穆斯林軍隊很快復元,625年8、9月間,穆罕默德圍困猶太Nadir部落15天,開始破壞他們的椰棗樹,當地居民生計被摧毀,於是遷至北面70里外的Khaybar城,因為他們在那裡有房產。穆斯林攻佔當地椰棗園,大大改善很多穆斯林的貧困生活。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Muslim nos. 4324; Ibn Ishaq 437-38頁 / 652-54; Tabari,卷7,156-61頁 / 1448-1453.

(9) 625年7-8月,幾個穆斯林傳道者遭伏擊,為了報復,穆罕默德派Amr bin Umayya等刺殺一位麥加領袖,但事敗逃走;Umayya殺死一名追擊手後躲在山洞裡。追兵遠去後,一位身材高佻、獨眼的貝都因牧羊人趕羊進入山洞,遇見Umayya,互相介紹自己。牧羊人安頓下來後,唱了兩句歌,內容輕蔑穆斯林和伊斯蘭,之後他睡著了。Umayyah後來憶述他如何為伊斯蘭被輕蔑而報復:「我以最殘酷方式殺死他。我用箭刺進他那隻剩下來完好的眼睛裡,甚至眼球後頭臚後面破出來。」他逃回穆罕默德那裡,穆罕默德說:「做得好!」先知為此「祝福我〔Umayyah〕。」

資料來源:Tabari,卷7,149-50頁 / 1440-41;另一個較後期版本將Tabari所寫某些史料編進 Ibn Ishaq寫的傳記裡,674-75頁。

(10) 626年5月,穆罕默德成功刺殺Nadir部落猶太人Sallam bin Abi'l-Huqayq (Abu Rafi) ,其實一年前,這位猶太人已被趕走了。穆罕默德派一位後母為猶太人、會說希伯來語的穆斯林去,與另外四個人一起進入Abu Rafi家殺死他。之後五人躲起來,待風聲不那麼緊的時候,他們回麥地那,接受穆罕默德祝福-是穆罕默德差遣這個襲擊小隊的。

(11) 627年2-3月,穆罕默德再派員刺殺另一個猶太人Usayr (或稱Yusayr) bin Razim,這刺殺更帶欺詐性。30個穆斯林裝成穆罕默德的大使往Khaybar (居民主要為猶太人) ,請Usayr到麥地那議和。在當地人力勸不果下,30名猶太人出發。W. M. Watt說,這30個猶太人沒帶武器 (Muhammad at Medina,213頁) ,資料準確。當時Usayr與一位穆斯林共騎一頭駱駝,穆斯林故意滯後,然後殺死他;其他猶太人也被殺,只有一人逃脫。

穆罕默德就這樣以欺騙手法刺殺兩位敵對的猶太領袖。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Tabari 99-105 / 1375-83;Ibn Ishaq 482-84頁 / 714-16;981及665-66 / 981。

壕溝之役 (the Battle of the Trench,公元627)

627年壕溝戰役,麥加人因受不了先知經常騷擾他們的貿易,聯軍向北進侵麥地那。然而穆罕默德環繞麥地那掘壕溝,以隔絕麥加的精銳騎兵。穆斯林很有智慧地,沒有與敵人正面交鋒。一個月後,麥加軍隊收兵南回,雙方沒有重大傷亡,自此穆罕默德勢力大增,比624年白德爾之役時更強盛。

(12) 事實上,壕溝之役後,穆罕默德勢力強盛,足以侵佔麥地那的猶太營壘,將Qurayzah部族600猶太男丁斬首,俘虜婦孺;先知將一位美麗猶太少女據為己有,按古蘭經法令完全沒收他們的財產 (古蘭經33:25-27) 。有說Qurayzah族破壞中立條約;也有說決定斬首的並非穆罕默德,而是一位親猶太的穆斯林,但其實穆罕默德大可以撤回斬首命令的。就算假設此戰因對方破壞條約而起(這假設只是假設),其實他只要懲罰部落領袖也就夠了,總不用殺死所有男丁,將所有婦孺買身為奴吧?所謂破壞條款,穆罕默德的反應是過分所以是不公的。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Ibn Ishaq, 466頁 / 693; Tabari, The Victory of Islam,卷8,翻譯Michael Fishbein, (SUNYP, 1997), 27-41頁 / 1485-1500。關於穆斯林護教論點,及對這些論點的反駁,參上述文章,"Muhammad and the Jews"。

征服麥加後 (公元630早期)

(13) 一名稱為Abdullah bin Khatal的叛教者常常光顧麥加兩名歌姬,又寫歌給她們唱,內容都諷刺穆罕默德。穆斯林征服麥加後,其中一位歌姬被殺,另一位歌姬因為願意悔改逃過一劫;而Abdullah後來雖抓著卡巴天房的帷幕,仍難逃一死。

資料來源:Bukhari, Military Expeditions; Ibn Ishaq, 550-51頁 / 819

總的來說,穆罕默德發動刺殺、驅逐,或屠殺三類的非穆斯林:個別的男女詩人;個別的政治領袖,以及麥地那整個Qaynuqa、Nadir、Qurayza的猶太部落(在戰爭中殺死的未計算在內)。

耶穌又會怎樣做呢?他會剷除異己,甚或消滅整個部落嗎?

耶穌

人人都知道耶穌不用暴力、不報復,以下主要按路加福音所載事件時序,分析祂四次面對羞辱、挑戰、威脅時的反應。

(1) 耶穌受約翰洗禮後面對撒旦試探,祂曾捨棄整個世界權力─包括軍事征服權,然後回家鄉拿撒勒 (路加福音4:14-30) 。一天祂走進會當,起來讀以賽亞書其中一段最美的經文,裡面說有好消息傳給貧窮人,使被虜的得釋放,瞎眼得看見,被欺壓的得自由,因為現在正是主的禧年。(以賽亞書61:1-2上) 很明顯,祂在第2節中間停頓。第2節下半預言神的懲罰。祂把書捲起來,站著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4:21) 祂是說,自己成就這經文。

耶穌的恩慈話語,眾人聽了都很希奇,卻也有懷疑。「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22節) 就是說:「他以為自己是誰?」但耶穌發出挑戰。祂的信息,也是向外邦人說的,尤其如果本鄉的人拒絕祂,那麼好消息就流向外邦人了。祂指出,神曾藉以利亞賜福兩位外邦人:西頓一位寡婦,她曾經歷神奇妙供應,死去的兒子復活(列王記上17:7-24);並敘利亞將軍乃縵,他的麻風病得醫治。(列王記下5:1-27)

聽眾對耶穌的話有何反應呢?他們大發雷霆,想殺死祂。

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路加福音4:28-30)

我們得留意兩件事─耶穌做甚麼、沒做甚麼。祂只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祂為甚麼能走過去?是因威儀震攝眾人,或是靠行神蹟?(或兩者兼備) 經文沒說明,我們不得而知。但祂受死的時候還沒有到(約翰福音7:30)。第二件事也很重要,祂沒有把反對者的長相記下,待日後派人殺死他們報仇,或在夜裡暗暗對支持者說:「我一點不好惹!」祂也從沒說過:「刺客,現在給你匕首,你今晚到會堂裡去刺殺誰誰吧。這樣做很對,因為那人想殺我這個大能先知(儘管我以後要證明我就是神的兒子!)。殺死那人後,待風聲沒那麼緊了,回來這裡,成事的話,我會祝福你的。記著,你自己小心,被抓的話,這可與我無關的。」

耶穌剛讀了一段以賽亞書,宣告主的禧年。在此以前祂曾抵擋撒旦,不以自己的方法做事,拒絕用開戰、征服等邪惡方法行事。祂又怎會發動刺殺呢?祂只信靠神。

(3) 撒瑪利亞位於加利利以南、猶大與耶路撒冷以北。從正統觀點而言,第一世紀的撒瑪利亞人是不純全的種族、對聖經和對敬拜地方都有些非正統的觀點,他們與猶太人非常敵對。但耶穌歡喜到撒瑪利亞村莊服事,因為那裡的人很有需要。(約翰福音4:4-42) 一次祂從加利利上耶路撒冷,大概是去過住棚節 (約翰福音7:1-10) ,要往猶大地教訓人 (路加福音9:51-13:21) 。耶穌先派人在前面一個不知名的撒瑪利亞村莊準備,當地村民聽見祂和門徒要去耶路撒冷,就拒絕他們。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新譯本研讀本聖經釋經家Lewis Foster解釋道:

撒瑪利亞人特別敵視上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從加利利上耶路撒冷,取道撒瑪利亞的話,最少得走三天;撒瑪利亞人不讓朝聖者在那裡住宿,因為這樣,猶太人往往寧願東渡約旦河繞道南下。(路加福音9:52注)

面對這情形,耶穌還來不及回應,綽號雷子 (馬可福音3:17)的雅各和約翰兄弟已按捺不住:

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嗎?(路加福音9:54)

以利亞曾召天火懲罰人(列王記下1:9-16),門徒這樣說可不是鬧著玩的。門徒跟隨耶穌,除了親眼看見祂醫病趕鬼外,也見過祂平靜風浪。「他們又懼怕又希奇,彼此說:這到底是誰?他吩咐風和水,連風和水也聽從他了。」(路加福音8:25) 見過祂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還加上婦孺; (路加福音9:10-17) 看見祂登山變像,萬分榮耀,與摩西 (代表律法) 與以利亞 (代表先知) 說話。(路加福音9:28-36) 現在門徒這樣要求,耶穌當他們講認真的。既然風和海都聽祂的,難道不能把天火召下來嗎?所以祂立刻責備雅各和約翰。(路加福音9:55-56)

「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

除了責備,我們得留意耶穌沒做甚麼。他沒有派人暗殺撒瑪利亞村莊領袖,或毀滅整個村莊。撒瑪利亞人敵對祂,祂仍約束自己;儘管猶太文化鄙視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也鄙視猶太文化。

耶穌來,要宣告神的禧年,而非復仇之年。神要在末日審判整個世界。(馬太福音13:24-30, 36-43; 25:31-46)

(3) 耶穌生命最後一周,祂預言自己的死。(路加福音9:22, 43-45; 12:50; 13:32-33; 18:31-34) 耶穌曾光榮進入耶路撒冷 (路加福音19:18-44) 。但城內領袖敵視祂,部分原因是,群眾喜歡祂;也因為祂曾批評他們。所以律法司與祭司都盯著祂,找機會告祂顛覆羅馬法律,「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加福音20:20)

領袖問祂,交稅給凱撒是否合法。明顯地,他們以為祂是反對羅馬統治的政治革命家;祂贊成猶太同胞交稅給不潔的外邦人嗎?然而他們不知道,祂是王,卻並非這世界的王;就這提問,耶穌以那句著名的話回應,許多人聽過這話,卻未必知道背景。(路加福音20:20-26;另參馬太福音22:15-22,馬可福音12:13-17)

拿一個銀錢來給我看。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他們當著百姓,在這話上得不著把柄,又希奇他的應對,就閉口無言了。

耶穌的智慧回答,使律法司與祭司都啞口無言。祂可沒有派反對派的奮銳黨西門趁逾越節時混進朝聖者裡,刺殺大祭司然後逃離現場。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前,類似暗殺事件相當普遍,但耶穌不用暴力。神與耶穌同在。

(4) 耶穌受辱、受威脅第四個例子,就是祂被捕和受審。整個過程祂可謂赴湯蹈火,最終引向死亡,但祂抗拒暴力,好成全神旨意。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拿時,彼得用劍傷人,祂卻責備他。耶穌與門徒一起禱告時,一群人闖進來抓祂,門徒見狀問:「主,我們要用劍嗎?」祂還沒問答,西門彼得已把大祭司僕人(馬古)的耳朵割下來,但耶穌說:「收刀入鞘!」並治好馬古的耳朵。(路加福音22:51)

然後祂對彼得說,祂本可以召12營天使來營救祂(馬太福音26:52-54) :

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

耶穌定意要應驗舊約的話,一如以賽亞書53章所說,彌賽亞必要死。若祂真召來天使,預言就落空了。

最後,當本丟彼拉多審問耶穌時,祂回答說,祂的門徒(還有群眾)不會為營救祂而戰,因為祂的國不屬這個世界。(約翰福音18:36)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上述經文記載耶穌受死前最後一周事蹟,足見祂忠於原來的呼召。祂抵擋魔鬼試探,寧放棄整個世界權力也不願意拜撒旦。(路加福音4:1-13) 後來門徒彼得卻砍掉敵人的耳朵,可見他們並不明白,這是神要施行救恩的時代,不用侵略、戰爭、暴力,不用劍砍人的。神本可以派12營天使救祂的兒子,但祂的國是屬靈的,如今要界入歷史,藉祂的子民顯現。

耶穌來,是要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祂來不是要暗殺、召天火毀滅村莊,或召天使來摧毀羅馬帝國。末日的時候,這世界的國要受審、被推翻,而目前是救恩的禧年。

兩種文化

綜合上述討論,有人可能會說,七世紀阿拉伯、與一世紀以色列文化大相逕庭,所以兩種宗教的始創者做法也大不相同,其一用暴力,其二則避免暴力。但兩種文化究竟有何不同?

首先,七世紀拜占庭帝國制度還沒有向南滲透達阿拉伯,所以那裡還沒有建立法庭。部落之間暗殺、俘虜、屠殺是「正常」的;而穆罕默德只是按其文化而行。然而這正好證明,伊斯蘭先知與其神祗並沒有超脫當時做法,反倒吸收之。穆罕默德長期隨商隊在外,固然知道其他社會的司法制度知識,既然如此,為甚麼安拉沒啟示他,要選擇和平道路,避免暴力?

回說一世紀以色列,當時猶太地由羅馬人統治,法制很嚴,有人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耶穌若想用暴力手法實在門兒都沒有。羅馬人雖用鐵腕統治,羅馬人和猶太人亦各有律法和法庭,但暴力事件仍然不絕。舉例說,巴拉巴就屬於激進黨,像西卡里黨之類的;西卡里 (Sicarii) 是拉丁文,意為匕首。無論巴拉巴政治立場如何,一些人認為他們屬於抵抗的戰士,要對抗羅馬侵略。他們偶爾會暗殺通敵賣國的猶太領袖,比如說,節期時混在朝聖人群裡,忽然刺殺目標人物,再逃之夭夭。聖經稱巴拉巴「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馬可福音15:7) 耶穌受審時,群眾寧願長官釋放這個亂黨。可見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暗殺手段是新宗教創始者的選擇之一,但耶穌寧智慧地取和平道路;當祂再來時,會解決全世界的問題。

可見兩位始創者同樣面對暴力與公義的抉擇,文化差異並不構成二人取向不同之因。一位創始者履行公義,倚靠神的能力傳道,另一位則用不義的暴力手法傳道。

總結

我們來總結一下,兩位宗教創始者如何傳道。

有人說,穆罕默德被召,是要帶領人遵守一種更勝七世紀阿拉伯異教規條的新律法,一如摩西,他是頒律法者,試著在世上建立新秩序。而耶穌則是屬靈領袖,祂的國度不屬此世,祂不像摩西,並不是來頒律法的,祂有「屬天的心思」。

某程度上這說法是對的,但如果穆罕默德所倡議的,與他所處的異教社會法則大同小異,而他的律法也苛刻,這又該怎麼說呢?他命人砍掉小偷的手,把土匪的腳斬去再釘十字架;容許人姦污婢女和戰俘,販賣奴隸(http://www.answering-islam.org/Silas/slavery.htm),甚至折磨他們,比如說,他曾折磨其中一名奴隸老婦(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torture.htm)。對於姦淫犯,穆罕默德主張以他的方法用石頭打死,醉酒者也會被打。如前所述,他發動暗殺和戰爭。請問這是哪門子的傳道使命?他比摩西還激烈。耶穌顯現更好的方法(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free_in_christ.htm)後,穆罕默德的宗教比祂晚600年,穆斯林稱為世上最佳宗教,這是真的嗎?

且看伊斯蘭教法在不同社會造成迫害(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top_ten_sharia.htm),還有古蘭經的條例都壓迫、侮辱婦女(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women_top_ten.htm)。

再看穆罕默德在地上所建立的所謂宗教國度。他在麥地那住了十年(公元622-632),期間發動74次突擊與戰爭,從暗殺到大規模戰役都有。632年,穆罕默德熱病致死,其繼承者追隨榜樣,與阿拉伯異教徒開戰,迫他們改宗,不然殺死他們。這以後,伊斯蘭軍隊在阿拉伯半島以外擴張,南征北討;早在歐洲人十字軍東征前,伊斯蘭軍隊已在四境肆虐近400年(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crusades_timeline.htm)。試問這是哪門子的傳教活動?

現在來看基督的傳道使命。祂予人尊嚴法則;我們汲取部份法則,就造福社會,如幫助酗酒者、犯姦淫者重新開始,而非鞭打他們,用石頭打死他們。耶穌要幫助罪人裡外更新,不惜在十架上捨命,為人的罪付贖價,以替人免去古老又嚴酷的刑罰。祂賜與每個人內裡自由(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free_in_christ.htm),人人都可以跟隨祂,不願意跟隨的,祂也由他去。基督徒不會(也不應)藉律法或其他手段迫害人。

撒旦要引誘耶穌偏離神旨,用自己的方法奪取世界,這包括軍事行動、政府操控;然而耶穌不受誘惑。誠然祂的國不屬這世界。耶穌死而復活後,吩咐門徒在整個羅馬帝國傳愛的信息,門徒也遵行這個非暴力使命,在以後數世紀單憑宣講,改變整個帝國。

可見兩位創始者的傳道方式截然不同。

耶穌基督引向內心和平、社會和平,和尊嚴;穆罕默德引發社會動蕩、暗殺、酷刑,他驅趕、屠殺異己,使敵人為奴,引動戰爭。
────────────────────────────────────────────
這篇文章翻譯自James M. Arlandson的在線文章‘Insulting and threatening Jesus and Muhammad: Two very different reactions’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insult_responses.htm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