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穆斯林暴動-意料之內

暴動標誌著瑞典的多元文化主義模式失敗,這都在意料之內,並預示類似事件陸續有來。

記者Soeren Kern

2013年5月27日周一

成千上百穆斯林移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部分地區暴動,焚燒汽車和公車,到處放火,並向警察扔石。

瑞典推行多元文化主義模式-即鼓勵穆斯林不必同化、融入瑞典社會;然而是次暴亂標誌著此模式失敗,並預示類似事件陸續有來。

事件觸發點,乃當地警察向一名在穆斯林社區揮動彎刀的長者開槍。事件發生於本年5月13日,具體情況仍然未明,警方指一名六十九歲老翁(有關方面並未公布國籍)揮刀恐嚇,警員出於自衛開槍。

兩日後,即5月15日,穆斯林青年組織「擴音器」(Megafonen)(http://megafonen.com/ayna-varfor-dom-finns-lognen-om-husby-mordet-igar)舉行抗議,讉責警方粗暴對待,要求當局展開獨立調查,並公開道歉。

5月19日,穆斯林青年在斯德哥爾摩西部近郊的胡斯比(Husby)發動騷亂,該區有八成人口為非洲及中東的穆斯林移民。

最少百名戴上面具的穆斯林青年放火燒車和建築物,打破玻璃窗,闖進私人地方,並向胡斯比地區警察及救護員扔石和瓶子。暴亂迅速擴展至斯德哥爾摩其他十五個地區,包括菲提亞(Fittja)、赫斯特拉(Hagsätra)、吉斯塔(Kista)、雅各堡(Jakobsberg)、挪斯堡(Norsborg)、斯基哥爾門(Skaerholmen)、斯哥加斯(Skogås)與瓦阿堡(Vaarberg)等。

暴亂持續兩晚後,瑞典首相雷恩菲爾德(Fredrik Reinfeldt)呼籲群眾冷靜,並讉責暴亂為無賴行為。然而首相呼籲(「務請各人恢復理智,尤其父母和成年人」)未能阻止暴亂持續,穆斯林青年放火焚燒兩所學校,一所警署,一所餐廳,一個文化中心,焚燒逾五十輛汽車和公車。

暴亂與2005年法國穆斯林暴動(http://en.wikipedia.org/wiki/2005_civil_unrest_in_France)不無相似之處,始令瑞典人如夢初醒。瑞典採取多元文化移民政策,鼓勵穆斯林在國內建立平衡社區,瑞典人對此政策一直愛理不理。

瑞典並無國內穆斯林人數之官方統計數字,然而據美國國家部門2011年報告(http://www.state.gov/j/drl/rls/irf/religiousfreedom/index.htm?dlid=192867#wrapper),瑞典約有四十五萬至五十萬穆斯林,約佔全國九百五十萬人口之5%。

瑞典的穆斯林移民,乃源於該國開放的政治庇護政策,堪稱全球最寛鬆的。

舉例說,早於1990年代初,瑞典批准受巴爾幹半島戰事影響的十萬難民留國;也成為兩伊戰爭(1980-1988)、波斯灣戰爭(1990-1991),及伊拉克戰爭(2003-2011)難民尋求庇護目的地,目前有十二萬伊拉克人居於瑞典。事實上,伊拉克人(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已成該國第二大族群,僅次於芬蘭人。

最近,瑞典再向上萬難民提供庇護,他們來自阿富汗、索馬里、敘利亞、亞塞拜疆、孟加拉、喀麥隆、剛果、埃及、厄立特里亞、伊朗、約但、哈薩克、吉爾吉斯、黎巴嫩、利比亞、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蘇丹、突尼西亞、土耳其、烏茲別克,及也門。

瑞典政府預計2013年將批准五萬四千人獲庇護,據瑞典移民局(Migrationsverket)(http://www.migrationsverket.se/info/start_en.html)資料,這是自1990年代以來的最高人數。2012年該國就接收四萬四千名尋求庇護人士,所增加名額是2011年人數之半。

該國預計,2013年光從敘利亞就接受最少一萬八千人。自2012年9月起,往該國每周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尋求庇護,遠超於移民局每周處理五百至七百宗個案的數量。

瑞典之所以成為尋求庇護者熱門地點,因該國新移民一抵步,即獲提供免費住房及社會保障;但許多來自非洲、亞洲及中東的新移民教育水平低,難以在瑞典找到工作。

因此,許多移民與瑞典社會脫節,只留在移民社區內生活,這變相製造出許多平衡社區-即所謂的本地人勿近地帶,不歡迎非穆斯林進入。

在好些地方,「本地人勿近地帶」儼如小國,由伊斯蘭教法管理,瑞典當局幾已失去控制權,甚至無法提供如警察、消防、救護車等基本公共服務。

在穆斯林人口高達25%的南部城巿馬爾默(Malmö),及以穆斯林為主的羅新格德地區(Rosengaard),若沒有警察陪同,連消防員和救護員也拒絕進入該區。據估計,羅新格德男性區民失業率達八成以上。曾有消防員嘗試為馬爾默主要清真寺(http://en.wikipedia.org/wiki/Malm%C3%B6_Mosque)救火時,竟遭扔石攻擊。

在瑞典城巿哥德堡(Gothenburg),穆斯林青年向警車扔汽油彈(http://www.thelocal.se/35598/20110817)。在安格勒地區(Angered),近日有十五輛警車被毀,青年用綠色鐳射燈照射警員眼睛,致部分警員短暫失明。

在哥德堡伯克地區(Backa),青年向巡邏警員扔石。哥德堡好幾個地區常有青年燒車、攻擊救護車,令該區警方頭痛不已。

同時間,穆斯林移民不斷要求,令伊斯蘭在國內享特權。

舉例說,本年2月,斯德哥爾摩一所清真寺獲巿政署批准宣拜塔喚拜(http://www.svd.se/nyheter/stockholm/moske-i-fittja-kan-bli-forst-med-boneutrop_7533906.svd),是為全瑞典首宗獲批案例。

1994年,當地曾立法禁止喚拜,然而斯德哥爾摩南部郊區城巿布特秀麗伽(Botkyrka)城巿規畫委員會以大比數通過推翻禁令,讓菲提亞(Fittja)一所土耳其清真寺的宣禮吏(http://en.wikipedia.org/wiki/Muezzin)可從高三十二米(一百零四尺)的宣拜塔喚拜。

2012年1月,布特秀麗伽城伊斯蘭聯會(Islamiska föreningen i Botkyrka)(http://www.ifbotkyrka.se)主席 Ismail Okur提出投票議案,要求准許清真寺公開宣拜。

Okur在接受瑞典報章《日報》(Dagen)(http://www.dagen.se/nyheter/nu-kan-boneutrop-snart-bli-verklighet-i-botkyrka)訪問時指,早期穆斯林移民「不敢」就訴求施壓,現在他代表「新一代」在瑞典「行使宗教自由權利」。

記者說,瑞典有史以來皆為基督教國家,Okur回應道:「也許1930及1940年代如是,但現在已是新時代,全瑞典有逾十萬穆斯林。我們人數眾多,難道不應有自己的宗教,尤其在布特秀麗伽這裡?」

瑞典的多元文化主義者都認同此說。布特秀麗伽多元文化中心(Mångkulturellt centrum)(http://mkc.botkyrka.se)近日就呼籲「將白人元素從瑞典元素裡分開,才能讓瑞典元素在社會上持續發展」。

但另方面,愈多瑞典人開始質疑,多元文化主義與大量入境移民政策長此以往下去是否可行。

瑞典移民局長Tobias Billström近日接受《每日新聞》(Dagens Nyheter)(http://www.dn.se/nyheter/sverige/df)訪問時指,應該收緊庇護政策規例,以減少移民數量;此說令整個討論轉向。

「瑞典今天是全歐盟接受最多移民的國家,不能長此以往下去,」 Billström說:「現在許多人來居住,賬單卻只有巿政府來付,這樣合理嗎?」

瑞典2014年9月將舉行大選,按選前投票估計,反移民的國內保守黨瑞典民主黨(http://sverigedemokraterna.se)支持率高踞全國第三,反映選民對移民之不安態度。

然而斯德哥爾摩暴亂,顯示破壞已然造成。瑞典多元文化主義最致命的錯誤,在於讓數以十萬計移民入境,但這些人根本沒可能找到工作,亦無法對瑞典社會作任何貢獻。許多移民現在是、也會一直成為國家的依賴者。

居於馬爾默的伊瑪目Adly Abu Hajar最近在接受當地報章 Skånska Dagbladethttp://www.skanskan.se/article/20090304/NYHETER/50908892/1056/*/*/MALMO/sverige-den-basta-islamiska-staten時總結說:「瑞典是最佳伊斯蘭國家。」

Soeren Kernhttp://www.soerenkern.com為以紐約作總部之城門石機構(Gatestone Institute)(http://www.gatestoneinstitute.org資深研究員;以馬德里為總部之策略研究小組(Grupo de Estudios Estratégicos)資深研究員;歡迎瀏覽其面書http://www.facebook.com/Soeren.Kern

這篇文章翻譯自Soeren Kern的在線文章「Muslim Riots in Stockholm – Predicable

http://www.clarionproject.org/analysis/muslims-rampage-through-stockholm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