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第九章ˉ他最後一次宣教旅程與殉道

分類:雷蒙納爾, 第一位走進穆斯林的宣教士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第九章ˉ他最後一次宣教旅程與殉道

  「你的僕人就像一個飢餓的人狼吞虎咽地大口吃著東西來填飽肚子一樣,感到有一 股強烈為榮耀你而犧牲的願望。他為了完成他的事工而日夜奔波,為了你,願意捨棄他 的血肉之驅和流淚。」 – 納爾 《 Liber Contemplatonis in Deo 》

  「奉獻總是盲目的嗎?耕種的農場要有豐收,必定要播下血與淚的種子,正如奧古斯 丁所稱為的靈魂之血。」 – Sabatier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教導說有五種獲得知識的方法︰觀察、閱讀、聆聽、交談和沉 思。但他們沒考慮到最重要的方式,也就是受苦。納爾哲學教導了他很多,但他是在苦 難的學校裡變成一位聖徒。他特質的關鍵之處是在於愛心而不是學問。這位哲學家完全 投入了宣教事業當中。納爾充滿波折的一生,最後出現的地方不是在羅馬、巴黎、那不 勒斯他的學生當中,而是在非洲,就是他曾兩度被驅逐的土地上。

  納爾在維也納理事會上 (正如我們在第五章所看到的) ,高興地看到他畢生的努 力帶來了部分的成果。當會議議程結束的時候,建議在歐洲大學開設東方語言課的鬥爭 取得了勝利,按理說他應該停下來好好享受他應得的安息。雷蒙納爾現在已經七十九歲 了,即使他有相當強健的體格和勇敢的精神,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是沉重的。他的學生和 朋友自然希望他晚年的日子過著一種平靜追求學問和有朋為伴的舒適生活。

  然而,這不是納爾的願望。他的雄心是作為一個宣教士而死,而不是作為一個哲學 老師而終。即使是他最喜歡的 「藝術至上」 ,也得讓路給納爾自己座右銘中所表達的 最高藝術:「靠生命而活的人永遠不會死」 。

  這句話讓我們想起了保羅的提摩太後書,使徒在那裡告訴我們: 「我現在被澆奠, 我離世的時候到了。」 在納爾的 《默想錄》 ( Contemplations ) 中,我們讀到 ︰ 「就像針一接觸到磁性,它就自然會指向北方,這就是它的用處。主啊!你的僕人 也應該愛你、讚美你和事奉你;我們看到你出於對他的愛,甘願忍受這樣令人悲傷的 疼痛和苦難。」 他還寫道︰ 「主啊!從古至今,人因著衰老、缺乏自然的溫暖、過 度寒冷而死去,但這如果是你的旨意,你的僕人並不願意這樣死去;他寧願在愛的熱 火中死去,正如你願意為他而死一樣」( 《 Liber Contempiationis 》 , cxxix ,19; 《 Vita Sceunda 》 ,第四章, 《 Liber Contempiationis 》 , cxxx , 27, Cf 《 Maclear 》 367) 。

  納爾在這個階段的作品的其他段落,比如這章開頭的話,顯示了他渴望得到殉道者 的冠冕。如果我們考慮到納爾生活的年代和他出生的種族,也就不足為奇了。就算在 十三世紀之前,就有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在西班牙為信仰殉道;他們當中許多人因為褻 瀆了穆罕默德而受到摩爾人殘忍的折磨。

  在聖芳濟會當中,盛行著一股殉道的熱情。每一位派往國外的托缽修士都渴望贏得 屬天的棕櫚葉和戴上紫色的殉道花。教會及其領袖 – 即使十字軍七次企圖用刀劍取 勝卻以失敗告終 – 仍然充滿了十字軍的精神。 Clairvaux 的 Bernard 寫信給聖殿 騎士說︰ 「當基督的戰士殺人時,他就會有安全,但他若死了,就更安全。當他殺人 時,對基督有好處;當他死了,對他自己有好處。」

  比那個年代早許多年的時候,教會就有了殉道的教義。早期殉道者的故事是煽動著 狂熱火焰的流行文學。根據許多聖經章節的說法 (路加福音12:50;馬可福音10:39 ;馬太福音10:39;5:10至12。比較一下羅馬天主教對於這些經文的解釋),一位殉 道者的死被認為會把過去生命中的所有罪一筆勾消,代替了受浸,保證能夠立刻進入天 堂,而不用逗留在煉獄當中。我們只要讀讀中世紀的社會描繪家但丁的詩歌,就可以看 出這個景象。最重要的,是有人教導說殉道者有救贖主極樂的異象(正如聖司提反所看 到的) ,並教導說他們垂死的禱告必定加速了基督國度的降臨。

  但是因為強烈的激情是如此盛行,加上人們普遍仇恨猶太人和異教徒,使人們忘記 了 「不是鮮血而是動機促成了殉道者」 。

  雷蒙納爾的目標和方法都是走在他那個時代前面,但他並非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他那 個環境所影響。騎士精神在這位騎士身上還沒有消失,他在四十八年前看見了主耶穌十 字架釘死的異象,並且被主耶穌那被刺穿了手掌按立作屬靈的十字軍。他像希百那樣, 覺得︰

神的兒子前赴戰場,
要獲取君王的冠冕;
祂血染的鮮紅旗幟遠遠地飄揚
誰願加入祂的行列?

誰最能飲下祂的苦杯
戰勝痛苦
誰在下面忍耐地背負祂的十字架
他就跟隨了祂的行列。

榮耀的隊伍,是被揀選的少數人
聖靈降臨他們身上︰
十二位勇敢的聖徒,他們知道他們的盼望
嘲笑十字架和烈火。

他們在攀登陡峭天路的階梯
經過危險、折磨和痛苦;
神啊!願你賜我們恩典,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行列。

  1291年在熱那亞使納爾退縮了旅程的危險和困難,反而促使他再次前往北非。1314 年,他的愛還沒有冷卻,而是 「因著天然熱心的衰退和年老的軟弱」,反而燃燒得更 加明亮。他渴望的不僅是殉道者的冠冕,而是再次看到他的小群信徒。

  他被這些情感所鼓舞,在8月14日跨海來到布吉亞,將近一整年秘密地在一小圈悔 改歸主者當中勞苦作工,這些人是他以前拜訪那裡時所贏得的基督徒。

  不管是這些悔改歸主者,還是任何一位敢來參加他們宗教交流的人當中,納爾似乎 都孜孜不倦地持續向他們闡述一個主題︰基督教本來就比伊斯蘭優越。他看到伊斯蘭真 正的力量不在於它那過於簡要的信條(清真言) 的第二條,而是在於它的第一條。伊 斯蘭關於神一體性和屬性的觀念是一個偉大卻不完全的真理。他們的整個宗教哲學體系 是以他們神性絕對一元論的錯誤思想為中心點。我們發現納爾沒有浪費口水駁斥穆罕默 德的使命,而是呈現一些事實來表明穆罕默德有關神(真主) 的觀念是不完全和不正 確的。如果納爾沒有別的東西值得尊敬,至少他跟伊斯蘭辯論時所應用的偉大護教原則 ,正如他首先闡述的,也標誌著他是走進穆斯林當中的偉大宣教士。

  他爭辯說︰ 「穆斯林依照他們的律法堅信神 (真主) 愛人,因為祂創造了人,賦 予他高貴的才能,把祂的恩惠傾倒在他身上;那麼基督徒依照他們的律法也堅信同樣的 事。但由於基督徒相信的不只是這些,還堅信神如此地愛人,所以願意成為一個人,去 忍受窮困、恥辱、折磨,以及為他的緣故而死,是猶太人和撒拉遜人所沒有教導的;因 此,只有基督徒的信仰顯明了神超越所有其他愛的愛,較所有只有較低層次彰顯這種愛 的信仰優越。」 伊斯蘭是一個沒有愛的宗教。雷蒙納爾相信也證明了那種愛可以戰勝它 。古蘭經否認道成肉身,所以不但仍然不認識神 (真主) 的真正特徵,對於神 (真主 ) 也是無知的 (馬太福音11︰27) 。

  在納爾造訪布吉亞並且被囚禁的時候,穆斯林已經在回應他的論述,也正從基督徒當 中贏得人皈依他們。他說︰ 「撒拉遜人為了破壞基督教而寫了很多書;我在監獄的時候 就親眼看過這樣的書 … 一個撒拉遜人成為基督徒,會有十個或者更多的基督徒成為穆 罕默德教徒。它使那些當權者考慮這樣的狀況最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令神不會受到嘲笑 。」 ( Smith, “Short History or Christian Missions” ,107 – 108頁) 。

  納爾顯然不認為沒有迅速的成果,就可以成為他放棄向穆斯林宣講基督那猜不透的 豐富的工作的理由。

「高處的失敗,遠勝過低處的成功,
堅定的信心,不會因著其他人的背信棄義而變得彎曲,
在黃昏才了解到一天中哪時最明亮,
芬芳永遠不會退去,直到他逝去。」

  十個多月以來,這位年邁的宣教士過著隱居的生活,與他帶領歸主的人談話和禱告 ,盡力影響那些還沒有被勸服的人。他有一個武器,就是神在基督裡的愛的論據,他「 信心的盾牌」 就是中世紀相當合適地象徵神聖三位一體教義的藝術。納爾如此親切和 持續不斷地強調這教義的重要性,以致我們將 scutum fidei 放了在這本傳記的封面上 。 (抄自 scutum fedei 牛津郡泰吾士教堂南翼裡的一個古老木刻。)

  在所有納爾的祈禱書中充滿了基督的愛的長闊高深。

  最後,他厭倦了隔離的生活,渴望殉道,他出現在公共場合,向人們表明自己就是 曾被驅逐出他們這個城鎮的那個人。就像以利亞在亞哈群眾面前表露自己身分那樣!納 爾站到他們面前,並警告他們若堅持錯誤的話,就要面對神的憤怒。他以愛心懇求他們 ,明白地說出了完整的真理。我們不難預料其結果。民眾對他的膽大妄為憤怒到極點, 對他的辯論又無言以對,就把他抓了起來,把他拖到城外;在那裡,根據國王的命令, 或者至少是得到他的默許,他在1315年6月30日被石頭砸死。

  雷蒙納爾到底是當天死去,還是依然活著,被他的一些朋友救了出來,描寫他傳記 的作者之間對此各執一詞。根據後者的講法,他的朋友將這位受傷的聖徒背到海灘, 用一艘船把他運回他的出生地馬約卡島,他卻在到達帕爾馬之前就逝世了。根據其他 對我來說似乎更有說服力的記載,納爾在被民眾投石之後並沒有死裡逃生,而是像司 提反一樣死在城外。也在這樣情況下,某些虔敬的人要送納爾去埋葬,就將他的屍體 運回馬約卡島的帕爾馬,把他安葬在聖芳濟教堂裡面。

  後來,在這所教堂裡面建造了一座精彫細刻的墳墓,來紀念納爾。我們不能確定修 建的時間,但大概是在十四世紀。在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板上,有雷蒙納爾的盾或盾徽 ;兩邊是金屬製作的蠟燭支架。在上面水平那塊板上顯出納爾安靜的樣子,他穿著芳 濟會修道士的衣服,腰帶上有一串念珠,雙手擺出禱告的姿勢。

  難道我們不相信這就是憤怒的民眾向這位年邁的宣教士投石頭,一塊接一塊地打在 身上時,他所擺出的姿勢嗎?也許,不但是他死的方式,連他最後的禱告也跟第一位 殉道者司提反一樣。

  中世紀教會教導說殉道有三類︰第一類是既有意向,也有行為的殉道,這是最高層 次的一類;第二類是具有意向,卻沒有行為的殉道;第三類,是有行為,卻沒有意向 的殉道。聖司提反和整個死於烈火中和刀劍下的軍隊,是第一類為了他們的見證而殉道 的人的例子。福音書的作者聖約翰,和其他像他那樣,為了見證真理而死在流放期間或 壽終,卻非死於暴力之下的人,是第二類殉道者的例子。被希律王殺害的神聖無辜嬰孩 ,是第三類殉道者的例子。納爾無疑是一位兼具意向和行為的殉道者。他不但在布吉亞 長眠之處是如此,而且在他悔改歸主以後的整個生命年日裡,都是如此。他是一位真理 的見證人,無論何時都準備「為了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 ,用他的身體來 「補滿 基督患難的缺欠」 。

  向穆斯林傳講基督的愛,被投石砸死,對於這樣的生命,有這樣的結局是相稱的。 Noble 說︰ 「納爾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宣教士,也許是從保羅到凱里( Carey ) 和利文 斯通 ( Livingstone ) 所有宣教士中最偉大的一位。他的生涯使人想起了先知約拿、 宣教士保羅和殉道者司提反。雖然他的死實際上等於自殺,但它的罪行卻被他對天家的 思念、他渴望與基督同在、以及他崇高的品格與生涯沖淡了。」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