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學習 9

分類:為穆斯林慕道友的九步聖經學習法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耶穌

祂在十字架上的贖罪祭,祂的復活

經文:

路加福音 22:63-24:49

學習:

引言:

這確實讀起來有點多,但我不知道該省略哪些。也許,你可以讀其中的部份,剩下的只是講述。例如,你可以略過彼拉多面前的審問部分還有關於門徒去往以馬忤斯路上的經文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用你自己的話來講述這些經文的意思。你要盡可能讀好這些章節,讀的時候要富激情甚至感情,減少你自己的評論和教誨。神的話語本身就相當清楚了!

大綱:

上一講中,我們聽說了耶穌的降生和得知了他是誰:應許的救主,神的羔羊。我們對他多年的傳道侍奉有了初步的印象。他跟以色列的宗教領袖很快就產生了矛盾。他們嫉妒他的聲望,擔心他會篡奪他們的宗教領袖地位。而且,他的教導揭露了他們外在給人虔誠篤信的印象,而內在卻是虛偽空洞的。

從很早開始,這些宗教領袖們就計劃要殺死他了。耶穌自己也數次預告他的門徒說他必將受苦,並且被殺,然後再次復活:引述馬太福音1621

簡單講述一些承上啟下的事情來引入本講要讀的經文。

22:63-71 公會前的審問

指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所有的質問都是圍繞一個問題:這位耶穌是誰?再次指出經文67節和70節中「彌賽亞」和「神的兒子」這兩個詞語是並列使用的。

69節中,耶穌做了一個驚人的聲稱:他主要說他將與神同坐在王位上,意味著治理和裁定地上的萬物。我想這是讓人感覺這些話的驚人分量的好時機。但此刻還不宜進入三位一體問題的討論。那樣會帶你遠離我們本講的主要方向。

 

猶太人因耶穌聲稱自己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而想要殺了他。尤其是第二個聲稱使他們異常惱怒-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當時的反應非常類似於如今許多穆斯林的反應。正是耶穌是誰他的身份問題把他帶上了十字架-對我們來說是生與死的問題:「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翰福音8:24 NAS)。

23:1-25 在彼拉多和希律王面前的審問

簡單解釋一下當時以色列的政治局勢:羅馬人如何控制了整個中東,猶太人有多麼痛恨他們的統治。你可以將它與埃及在1952年之前作為英國的保護國的情況做比較(「أيام الإنجليز」)。

在羅馬統治者面前,猶太族的宗教領袖們歪曲他們的指控為政治性質。說耶穌反對給凱撒納稅是個明顯的謊言(參見路加福音20:24-25),說耶穌稱自己為王是讓每一個統治者對他王位擔心...

然後是在希律王面前的情景。耶穌在他傳道的這些年裡行過了無數次的神蹟,幫助過無數的人醫治好了身體的疾病或缺陷,這導致了許多人開始讚美神,開始信耶穌。但希律王想看神蹟只是為了好奇,所以在他面前,耶穌甚至一言不發。

提醒你的朋友記得我們在第7講中讀過的經文以賽亞書53:7。我們這裡所讀到的是這個預言的直接應驗。耶穌不是與他的誹謗者抗爭,而是選擇沉默。在第7講中,我們開始教導神國的特點和原則,它們是如何徹底的奇怪,它們在許多方面如何與現世的統治原則相反。

這裡所描繪的耶穌的行為方式跟你朋友們的思維模式是大大相左的。因此,你要花點時間去解釋。

23:26-43 十字架受難

28-32 不容易解釋。不要在此逗留,而是側重其他部份。

35-38:還是耶穌身份的問題:他就是彌賽亞嗎?如果是,他為甚麼表現得如此軟弱?很明顯旁觀者不知道為甚麼會發生這等事,他們對彌賽亞的樣子有完全錯誤的觀念-雖然他們有聖經和先知。

耶穌旁邊的一個犯人進了天堂,因為他信了耶穌。這裡,你可以「一言以蔽之」地教導福音:對我們來說打開天堂之門就是承認「我完全沒有任何獻祭神的東西」(這是悔改),把我的心完全托付在基督裡:「你是唯一能幫助我的!」這位犯人曾生活著一種罪惡的生命,在臨死之前根本沒有時間收集善行來彌補他的惡行!

23:44-49 耶穌的死

你應該對這部份,尤其是45節做點詳細的闡述。殿裡的帳幔(حجاب / ستار)所發生的事是基督耶穌裡好消息的強烈象徵!提醒你的朋友這幔子的意義,我們在第5講中讀利未記16章的時候已經解釋過了。通往至聖者通往神本身的道路再次開啟了!

這事剛剛恰好發生在耶穌為我們的罪最終獻祭自己死在了十字架上的時候。此時,你要提醒學習者以前我們集中講獻祭概念的內容:創世記22章,利未記16章,以賽亞書52/53。我們這裡所讀到的經文就是所有這些章節的成就和應驗。宣講關於耶穌在十字架上贖罪祭的好消息!

23:50-24:12埋葬和復活

51:在約瑟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虔誠的猶太人滿懷信心地等待神國出現的例子。

7:讀這節經文,我認為你應該稍微側重講一下「لا بد」:十字架上所發生的事是神的一件「必須」的強制性的事。它必定要發生,因為那是神從一開始的計劃,而且他藉著眾先知之口已經應許過了。

24:13-35 去往以馬忤斯的路上

這裡耶穌親自強有力地教導了我們剛才說過的第7節經文的意義。再次表明,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照著神亙古以來的忠告來行。在某種程度上,耶穌也許像我們在這9講中所極力要教導的那樣對他的門徒也做過類似的教導...

24:36-49 耶穌向他的門徒顯現

36:實際上,從希伯來語問安的正確翻譯應該讀作السلام عليكم...

44:我們再次讀到所有這些事都是「لا بد」(必須)發生的,以應驗這許多的預言。你還可以在這裡重複我們關於聖經部份的一些解釋:

موسى=التوراة-الأنبياء-مزامير=زابور

(宰逋爾=詩篇-先知-聖經=摩西)

47:悔改,寬恕:盡可能結合實際來解釋其中的含義。用這節經文來引導你延伸出對信耶穌和追隨他的一個邀請:

 

此時,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他的復活其意義和重要性應該非常清楚了。結合我們以前學習的舊約做個總結。正確的回應是甚麼呢?

 

  • 需要悔改(以大衛為例)。承認我們生命的死刑(「你們必定會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 個人需要抓住基督的贖罪祭:這是為了我,我相信他是為我而死!我獨一信你作我的拯救!

  • 滿心喜樂地懂得我們有一天將進入天堂那是絕對完全有保證的(「今天,你將與我同在天堂!」)

 

引申對追隨耶穌的邀請。

要背誦的經文:

羅馬書 6:23 أُجْرَةَ الْخَطِيئَةِ هِيَ الْمَوْتُ، وَأَمَّا هِبَةُ اللهِ فَهِيَ الْحَيَاةُ الأَبَدِيَّةُ فِي الْمَسِيحِ عيسى رَبِّنَا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

或者羅馬書3:21-25a-這有點長,但很好地總結了我們所學的內容:

أَمَّا الآنَ، فَقَدْ أُعْلِنَ الْبِرُّ الَّذِي يَمْنَحُهُ اللهُ ، مُسْتَقِلاً عَنِ الشَّرِيعَةِ، وَمَشْهُوداً لَهُ مِنَ الشَّرِيعَةِ وَالأَنْبِيَاءِ، ذَلِكَ الْبِرُّ الَّذِي يَمْنَحُهُ اللهُ عَلَى أَسَاسِ الإِيمَانِ بِيَسُوعَ الْمَسِيحِ لِجَمِيعِ الَّذِينَ يُؤْمِنُونَ. إِذْ لاَ فَرْقَ، لأَنَّ الْجَمِيعَ قَدْ أَخْطَأُوا وَهُمْ عَاجِزُونَ عَنْ بُلُوغِ مَا يُمَجِّدُ اللهَ . فَهُمْ يُبَرَّرُونَ مَجَّاناً، بِنِعْمَتِهِ، بِالْفِدَاءِ بِالْمَسِيحِ يَسُوعَ الَّذِي قَدَّمَهُ اللهُ كَفَّارَةً، عَنْ طَرِيقِ الإِيمَانِ، وَذَلِكَ بِدَمِهِ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資料:

古蘭經的敘述:

「我在出生日、死亡日、復活日,都享受和平。」(古蘭經19:33)

「故我說:『你們用它的一部分打他吧!』真主如此使死者復活,並以他的跡象昭示你們,以便你們瞭解。」(有些經注家指出這是耶穌基督的受難,Maulvi Mohammed Ali對經文72節的注釋)(古蘭經2:72-73)

又因為他們不信爾撒,並且對麥爾彥捏造一個重大的誹謗。又因為他們說:「我們確已殺死麥爾彥之子麥西哈•爾撒,真主的使者。」他們沒有殺死他,也沒有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他們不明白這件事的真相。為爾撒而爭論的人,對於他的被殺害,確是在迷惑之中。他們對於這件事,毫無認識,不過根據猜想罷了。他們沒能確實地殺死他...(古蘭經4:156-157)

「我只對他們說過你所命我說的話,即:你們當崇拜真主-我的主,和你們的主。我同他們相處期間,我是他們的見證。你使我死去之後,盟護他們的是你,你是萬物的見證。」(古蘭經5:117)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